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成为许多家庭的心头难题。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合肥市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创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智慧赋能,推动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托起老人“稳稳的幸福”,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合肥样板”。
拓展空间 打造高品质养老综合体
在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谢大爷正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锻炼身体。2023年,谢大爷因突发脑梗住院,考虑到子女不在身边,老伴身体欠佳,出院后他选择入住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经过两个多月的专业治疗和康复训练,谢大爷的身体逐渐恢复,精气神也足了。如今,谢大爷已经在这里住了快两年了。只要提起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谢大爷总是连连称赞:“多亏了他们,把我照顾得这么好。”这座于2023年4月投入使用的综合体,由上海天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集养生保健、慢病管理、居家照料、营养指导、心理咨询、短期托养、长期护理等功能于一体,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走进综合体一楼,社区食堂、居民健身中心、中医理疗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楼上则是老人的居住区域,浴室配备了扶手和长者洗浴凳,热水24小时供应,每个房间都配有紧急呼叫铃。此外,换床单、做饭、打扫卫生、洗澡、剪头发等生活服务细致入微,护理人员24小时值班,每天定时给老人测量血压、体温,确保老人健康无忧。环境的提升与服务的完善,让老人们安心居住,这里也成为周边老人养老、“享老”的首选之地。目前已有30多位符合条件的老人入住该综合体。
智慧赋能 构建全天候安全守护网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合肥市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义城街道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基础,着力构建智慧养老机构、智慧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串联托养、上门服务等应用场景,实现老年人需求“一键表达”,养老服务“一键送达”。75岁的独居老人方宗龙曾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无法动弹。在他第一时间按下了床边的紧急呼叫设备后,话务员立即通过系统了解情况,并联系其亲属。当天下午回访时,老人已就医且身体好转。这个紧急呼叫设备,其实是义城街道为独居老人免费提供的SOS报警装置,配合红外检测仪和毫米波雷达睡眠检测仪等设备,可实时监测老人在家中的活动轨迹和睡眠情况,提供全天候的智慧安全守护。2024年,义城街道进一步拓宽养老服务覆盖面,将经济困难老人、残疾老人、失能老人等群体纳入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温情服务方式,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全面升级 打造“一站式”智慧康养中心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综合体,整合养老、医疗、餐饮、娱乐等多类功能设施,打造“一体化资源统筹、一站式综合服务、一门式服务窗口、一网式信息管理”的智慧康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浴、助餐、居家康复护理、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互助与志愿服务、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合肥市已累计建成并运营54个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养老床位1200张,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了家门口的专业化养老服务,日均服务老年人近4万人次。通过智慧赋能与服务升级,合肥市正逐步实现由“老有所养”向“老有优享”转变的目标。
未来展望 深化智慧养老,推动服务升级
未来,合肥市将继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动智慧养老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综合体建设,2025年建设1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底,全面摸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用房使用情况,社区养老服务用房达标率100%。推进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到2025年全市覆盖率不低于50%。持续提升养老机构智慧服务能力,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2家智慧养老机构。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用电监测,到2025年底,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安全监测全覆盖。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2025年实施居家适老化纳入以旧换新促消费行动,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合肥市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本地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合肥将继续以智慧养老为抓手,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夕阳红”更加绚丽多彩。
来源: 合肥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