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迈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也为智慧养老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4.26亿。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群体在感知、体力和认知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衰减甚至失能,传统的人工照护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养老机器人的出现为解决养老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它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能支持老年人有尊严地独立居家,享受高质量生活。智慧养老通过科技手段,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技术层面来看,该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全面而细致的基准。它聚焦互联家庭环境下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了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除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外,还对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以及信息、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技术要求。这将促使养老机器人制造商精准聚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推动养老机器人技术朝着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确保机器人在安全、性能、隐私保护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增强老年人对智能服务的信任度。
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这一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引领打造养老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一方面,它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产品开发框架和设计目标,全面指导企业根据老年群体需求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等各环节的精细管理,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能够加快推动中外智慧养老产业及其技术标准的兼容协调,有助于我国养老机器人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带动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远程通信技术、人机交互设计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当然,在看到这一标准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需保持冷静的思考。比如,随着养老机器人对老年群体隐私数据需求的增加,如何防范老年人敏感信息泄露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避免老年人对养老机器人产生过度依赖,防止物理空间的社会交往与情感联系相对减弱,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方面。另外,当出现因技术故障导致的责任纠纷时,如何明确人工智能的责任主体及其归属,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未来,我们应在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同时,防范技术发展和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让养老机器人真正成为造福全球银发群体的福祉,实现老有颐养的美好愿景。
来源:中国改革报